马院教师第一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2-11-08 点击数:
为促进支部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于思政课程当中,10月3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支部书记梁维科主持。
梁维科讲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就,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科学谋划,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行动纲领,报告让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党员,作为思政课教师,理应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在日常思政课教学、科研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与会党员共同重点学习了报告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部分,并结合思政课教学发表了学习心得。
牛序茜表示,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堂主阵地扛实育人责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好、阐释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和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奋力拼搏的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将书写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篇章,更将书写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篇章。
曹宁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什么要融入思政课”“融入什么内容”“怎样融入”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她表示,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进思政课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是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等,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依托网络平台和资源,将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刘文丽表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极具必要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使我们有了新的目标、新的方向,作为思政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中,要及时把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思想融入其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度解读二十大报告,引领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吴玉鑫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末尾,总书记提到青年要做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因此我们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要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二十大报告中有许多新提法,比如十年来我们经历的三件大事、前进道路上的五个原则、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等等,都可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展开讲授。二十大报告中的第四部分到第十部分可以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相结合;第十一到十五部分可以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祖国统一大业、外交、党的建设专题相结合。在多样化教学形式方面,结合学生对二十大报告中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探究等形式。根据课堂了解,发现学生对文化和社会建设部分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加深他们对二十大报告的理解。
袁佳佳表示,二十大报告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等立场、观点,充分体现在报告内容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中。思政课程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二十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大结合点。从问题导向来说,引导学生从关注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具有目标指向性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循序渐进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和价值。从系统观念来说,绿色发展既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民生问题。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我们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美好向往和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课程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难点,对于报告中生态文明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而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杜子侨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并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探究、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篇章,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格外关注的部分,‘人民生活品质’首次被写入其中”。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在坚定人民立场、为民初心的基础上,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而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举措,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作为艺术类院校,更需要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梁维科作总结发言。他讲到,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是实践发展的要求;二是真理本性的要求;三是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要求;四是理论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要求;五是坚持理论创新的自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思政课教师更应积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